详情

融光影业:送你一张抵达老杭州的火车票——“潘永泰”号

2021-03-24 16:44

说到老杭州,一定不少人会想到大运河、拱宸桥、河坊街。

 

这一站,融光影业非遗小剧组就来到了老杭州的河坊街,探寻一家百年老店——“潘永泰”号。

 

在杭城人的眼里,“潘永泰”号是亲切的存在,它承载着老杭州人的怀旧情结,成为了他们心中最熟悉的文化遗产。

 

 

 

一、艺: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潘永泰”

“潘永泰”由潘锦权始创于清光绪二十四年(公元1898年),是杭城最后一家手工弹棉花作坊。

 

“檀木榔头,杉木梢;金鸡叫,雪花飘”。弹棉花不仅费力,也是个精细活。潘永泰弹制棉花共32道工序,全程皆为手工制作。

经过多年不断改良,“潘永泰”用红、绿等彩色棉花,采用“撕、扯、捻”等手法,结合传统吉祥图案在棉胎上做字做花、画龙画凤等。

 

老式棉花机不停运转,潘家人按照严格定制的标准来引线、盖纱、折边、剪边、轧线……用祖辈传下来的传统手工弹制技艺,让棉花被更加松软。

 

“四边均匀,当中稍厚,尺寸准确,吊牢四角”,为了让棉胎长久耐用,“潘永泰”在日复一日的操作中提炼出了这四条弹制标准。

 

 

二、人:漫漫时间长河里的守望

 

记录非遗,记录的不仅是这项技艺,更是记录传承人对这项技艺的坚守。

 

此次非遗记录中,80岁老人胡兰兰的乐观和豁达尤为打动人。

 

胡兰兰23岁时,从永嘉嫁来杭州。那时候起,她便跟着丈夫一起弹棉花。从朝晖到暮霭,于青丝至白头,可以说胡兰兰的大半生都是在“潘永泰”度过。

 

而胡兰兰的儿子潘肃剑,作为新一代非遗传承人,不仅继承了弹棉技艺,更是继承了母亲的阳光和质朴。

 

“潘永泰”号,是老杭城人亲切的记忆,更是胡兰兰和潘肃剑对艺术的坚持,是老一辈手艺人慢慢时间长河里的守望。

是守望,更是期望。老人胡兰兰说:是一个人的习惯吧,希望他永远做下去。

 

胡兰兰和大多数老一辈手艺人一样,他们脚踏实地做着一件事情,要么不做,要做就做好,并且一做就是一辈子。

 

 

潘肃剑的话也是真诚、朴实而让人动容,他说:希望能达到父辈的成绩,当别人说到潘永泰的时候,会说我家就有这个被子,这将是我最高的荣誉、最高的奖赏

 

他眼底荡漾着一缕微光,他大拇指竖起,这是对自己的肯定,也是对这项技艺的热爱和挚诚。

 

 

三、容:技艺创新与文化传承兼容并蓄

 

一个地域的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,它来自于人、建筑、景观,以及文化遗产的相互融合。

 

对于一座城来说,文化遗产在漫长的时间中产生,也在漫长的时间里影响着世世代代,它已经构筑成一方文化中最具生活气息的那部分。

 

一个产品,口碑好、质量硬才是王道,潘永泰传承百年,足见其实力强劲。

 

然而一项技艺,想要得以更好地传承,原封不动地按照老方子,一定是行不通的。

 

潘肃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,他表示潘永泰比较传统,是半裸露式的,他也想改变产品方式,选择年轻人比较喜欢的、便捷的产品,款式上可以做一些变化、迎合年轻人的使用习惯。

 

为了更好地传承弹棉技艺,潘肃剑说服家人注销店里的营业执照,创办了有限责任公司,从“潘永泰”棉花店到杭州潘永泰棉花店有限公司,是形式上的扩大,也是对文化传承信心的增强。

 

传承不是一句话,是一生相守的约定,潘家人用四世坚守这一约定,坚守住民族的文化遗产。

 

“潘永泰”就像是一张抵达老杭州的车票,待你坐上车,便能回到旧时光,重温一晚舒软蓬松的温柔梦。

 

“数世间事惟温暖宽舒怀抱,愿天下人以真情传承文明”。传统技艺带给我们太多温暖的记忆,时光不负有心人,惟愿非遗不遗,守望有痕。

 

 

写在最后:

 

记录非遗,传承文明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。

 

融光影业作为非遗记录人,很荣幸能够记录“潘永泰”号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,值得一提的是,这一次纪录片拍摄,我们的制片也有幸入了画,再现了当年“弹棉郎”的风采。

 

拍点有故事的影片,分享影片里的故事,@融光影业 陪你一起观影看世界。

特别鸣谢: